
杨德昌回顾展「一一重构」七月登场!北美馆梳理导演创作脉络,影视听中心3大主题片单同步揭晓
作为台湾新电影代表人物之一,杨德昌导演以写实风格再现了上世纪的台湾社会缩影,透过小人物的深刻故事映照大时代的氛围。2023年7月22日起,由北美馆、影视听中心共同策办的「一一重构:杨德昌」回顾展将於两馆同步登场,内容涵盖历来最齐全的杨德昌电影及特别主题放映,《海滩的一天》、《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等经典作品都在片单当中,同时规划沈浸式展览引领观众走进杨德昌的电影世界,一窥众多首度曝光的珍贵文件及影音资料,寻思他独特的创作历程。
「一一重构:杨德昌」回顾展,影展及展览主视觉。(图片提供:国家影视听中心、台北市立美术馆)
杨德昌全球首场完整回顾展
杨德昌的创作生涯以1980年至千禧年间为高峰,身处於现代性进程下、快速变迁的变动时代,他关注都会生活情状及经验,对普世价值提出探问与省思。纵然作品题旨严肃,但杨德昌的表现手法大胆、慧黠且具理性思辩,以自成一格的影像语言带来创新电影实践,包含《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内的多部作品都是深受国际肯定的经典之作,後来的《一一》更让他成为首位获得坎城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台湾影人,而这两部电影皆名列英国电影协会(BFI)影史百大片单之中,至今余韵仍不散。
2001年,杨导接受《数位时代Business Next》杂志采访,由陈炳勳摄影师拍下此照。(图片提供:国家影视听中心)
「一一重构:杨德昌」展览计画源自2019年,当时杨德昌导演遗孀彭铠立女士与国家电影中心洽谈《独立时代》与《麻将》数位修复事宜,并寄存了一万多件从未公开的珍贵杨德昌相关电影文物,当中包含杨导从中央电影公司到自立门户後的电影笔记、作品企划书、剧本、书信、制作文件及影音资料等,纪录了导演各生命阶段的特殊性,以及创作生涯的重要节点。
这是杨德昌导演於全球的首次完整回顾展,光是展名「一一重构:杨德昌」就很有意思,特别取其於2000年上映的名作《一一》为元素,搭配蕴含回顾、重建创作者生涯的「重构」一词组成,诗意又切题。
《独立时代》剧照。(图片提供:国家影视听中心)
展览、影展双线并行
回顾展览|以文本与影像重构杨德昌创作脉络
本展共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由北美馆馆长王俊杰、电影学者孙松荣策划的回顾展览,以及影视听中心策展人林木材规划的影展,两边皆由彭铠立女士担任首席创意顾问,共同呈现杨德昌导演的电影创作风格、美学与叙事理念,以及他的作品是如何影响台湾电影的转变进程。
《一一》剧照。(图片提供:传影互动)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剧照。(图片提供:国家影视听中心)
其中,北美馆回顾展览不仅集结杨德昌导演的精彩传世之作,也展出他较少被提及的创作(如剧场作品),甚至是生前尚未实践的创作计画,这些内容将以7个子题呈现,带出杨导创作生涯的不同面向,并共同展现他在美学、文化及历史批判等面向的成就。
《独立时代》拍片现场,杨德昌骑着脚踏车来回逡巡。(图片提供:国家影视听中心)
电影方面,策展人王俊杰与孙松荣透过各式文本、影音内容,重构杨德昌导演的创作脉络,比如透过剧本的各种修订版、人物关系图,梳理其创作理路及对角色刻画的思维;而分镜图、场记表以及剧组侧拍纪录,则让观者得以揣摩杨导在电影拍摄现场的工作样态。
摘自《海滩的一天》分镜脚本,除了画面内容,也注记了杨德昌所想要的运镜方向、演员视线、光影呈现等。(图片提供:国家影视听中心)
电影之外,杨德昌也曾编导多部剧场作品,包含《如果》、《成长季节》、《九哥与老七:九七狂想》以及与香港剧团「进念.二十面体」合作的《实验莎士比亚:李尔王》等,本展将展出其剧本、手稿、演出录影等。此外,杨导於建中时期绘制的大量连环漫画,以及於事业晚期投身制作的动画如《追风》及《小朋友》,都将以手绘稿形式与观者遇见。
海滩的一天》剧照。(图片提供:国家影视听中心)
回顾影展|主题片单呈现杨德昌重要人生节点
影视听中心尝试以不同主题企划重现杨德昌的电影世界与创作思考,比如「杨德昌的十大电影」片单源自杨导本人於1992年受英国电影协会《Sight and Sound》杂志邀请所推举的作品,当中有启发他踏上电影路的韦纳.荷索的《天谴》、亚伦.雷内的《我的美国舅舅》及伍迪.艾伦的《曼哈顿》等;另一「特别放映」企划则放映由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拍摄的纪录片《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与杨德昌》,以及对杨导别具意义的动画电影《原子小金刚》1960年版本,呼应他从小对手塚治虫漫画的喜爱与受到的启发。
《电影映照时代:侯孝贤与杨德昌》剧照。(图片提供:TV Man Union, Inc.)
「一一重构:杨德昌」回顾展
时间|2023年7月22日至10月22日
地点|影展 @ 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展览 @ 台北市立美术馆
➤ 北美馆论坛
时间|7月22日至23日
主题|电影与美术馆、杨德昌的电影世界
讲者|法国《电影笔记》前主编Jean-Mich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