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我坐在办公室里盯着新闻发布会的直播画面,当发言人翻开《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说出“这是乘势而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又一次总动员”时,手里的笔忍不住在笔记本上划了个圈——作为一个从重庆区县电视台走出来的老编导,我太明白“总动员”这三个字的分量:它不是给领导看的“政策文本”,是给咱们老百姓的“生活说明书”。
先给大家理理这份《建议》的“骨架”:15个部分、61条,分成三大板块——第一块是“总论”,讲清楚“十五五”为什么要这么干(比如应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第二块是“分论”,从“三农”到“现代化产业体系”,从“科技”到“人口”,把未来5年要干的事“列得明明白白”;第三块是“保障”,讲党的领导和法治建设,确保这些“计划”能落地。简单说,就是“把方向、定任务、抓落实”,没一句“虚话”。
最让我这个“农村娃”触动的,是“三农”被放在“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发布会里说,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让强农惠农政策“更接地气”,要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想起去年回万州老家,邻居张叔蹲在田埂上跟我说:“现在种稻谷不用弯腰,无人机撒种、测湿度,但卖稻谷还是要跑几十里路去县城。”要是“十五五”能把“和美乡村”落实,张叔的稻田能连上网,手机里的APP能实时报“稻谷价格”,村口的便利店能刷“数字人民币”,田坎上的监控能自动提醒“病虫害”,这不就是“农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再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钱袋子”。发布会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放在战略任务第一条,里面藏着两个“大红包”:一个是“传统产业”——咱们重庆的汽车、机械、化工这些“老本行”,未来5年要“提质升级”,新增10万亿市场。这意味着什么?工厂要装“智能生产线”,工人不用再“重复拧螺丝”,工资能涨两成;另一个是“未来产业”——新能源、量子科技、脑机接口、具身智能这些“新鲜词”,10年要“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说不定你家孩子现在学的“人工智能”,以后能进“量子实验室”;你楼下开的“新能源汽车店”,以后能“换电3分钟”,这不就是“给年轻人留足了机会”?
还有大家吐槽了很久的“内卷”,这次规划直接“开刀”。要整治“内卷式”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遏制低价恶性竞争、企业账款拖欠。比如你在解放碑开个小面馆,再也不用怕隔壁店“恶意低价抢客”;你是做建材的老板,再也不用为“客户拖欠货款”发愁;你是程序员,再也不用为“996内卷”而焦虑——因为市场“更公平”了,创业者“更有底气”了。
科技方面更“硬核”。要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强化算力、算法、数据供给。以后不仅手机里有AI,工厂的机器人能“自己修机器”,医院的AI能“帮医生看CT片”,甚至你家的空调能“根据你的睡眠习惯调温度”。我想起上次去医院,看到医生用AI“秒读”CT片,比人眼还准,这不就是“科技让生活更省心”?
关于“人”的事,规划也“暖到了心里”。要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幼儿园能“延时托管”,产假能“弹性安排”,让年轻人“敢生娃”;要“老有所养”——社区有“老年食堂”,上门护理能“刷医保”,让爸妈“不用怕没人照顾”;还有个“小目标”——人均预期寿命要到80岁。这意味着什么?你爸妈能多带几年孙子,多去几趟云南旅游,多吃几年你做的“红烧肉”,这不就是“有质量的长寿”?
最后说说“国际上的事”。发布会说“既看GDP也看GNI”,就是不仅要“中国的经济”,还要“中国人的经济”。不管你是在国内开公司,还是在国外做贸易,国家都给你“撑腰”——要“擦亮投资中国品牌”,让外资“愿意来、留得住”;要健全海外综合服务体系,让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安全。还有中美经贸磋商,“前四轮证明,相互尊重就能找到解决办法”,这不是“软”,是“大国的底气”。
有人说“规划是写在纸上的”,但我想说,规划是“干出来的”。就像咱们重庆的“山城步道”,以前是“脏乱差”,现在变成“网红打卡点”;就像咱们的“中欧班列”,以前是“少数人的选择”,现在变成“外贸的‘生命线’”。“十五五”的这些“干货”,不是“口号”,是“行动”——它藏在农村的田坎上,藏在工厂的生产线里,藏在你家小区的“老年食堂”里,藏在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里”。
所以啊,不管你是农民、工人、老板,还是学生,这场发布会的“干货”,都值得你花10分钟看看——因为“十五五”的每一步,都在朝着“让日子更好过”的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