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2011年启动保护与复建,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街区北起箍桶巷、南抵明城墙、西至上江考棚、东接江宁路。先后修缮了蒋寿山故居、傅善祥故居、上江考场等历史建筑。复建了骏惠书屋、问渠茶馆等代表秦淮市井文化特色的历史建筑。是南京目前现存的体量较大,整体保护较好的历史风貌区。是南京历史文化步行街区的杰出代表,项目定位与保护文化遗存,提升商业品牌价值,创新文化消费形态,建设南京国民休闲基地,民俗体验基地。文创企业交流基地,打造城市文化名片和具有“南京记忆”内涵旅游目的地。老门东的特色:途步老门东、领落一线天、

南京旅游老门东地下

南京老门东周边景点

老门东的景点有上江考棚、蒋百万故居、秦淮河、明城墙、石雕牌坊等。

1、上江考棚

上江考棚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以东,今老门东境内。南京在明、清两代设有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因安徽居长江上游,习称上江。江苏处长江下游,故称下江。考棚是来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考场和考生居住的房舍群。2、蒋百万故居

蒋百万故居南至三条营,东至双塘园,西至陶家巷,北至剪子巷以南,共有两组七进院落,占地面积约5900平方米,为典型的江南徽派民间建筑风格。3、秦淮河

秦淮河,中国长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唐以后改称秦淮。秦淮河有南北两源,北源句容河发源于句容市宝华山南麓,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山。

两河在南京市江宁区方山埭西北村汇合成秦淮河干流,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城门上坊门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由东向西横贯南京主城,南部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4、明城墙

南京明城墙包括明朝京师应天府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今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5、石雕牌坊

老门东牌坊高17米,梁柱和坊额上以干挂工艺敷设精美石雕,石雕由福建惠安石刻艺人设计雕琢,石雕画面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玉如意等,牌坊基座上的抱鼓石也敷设了精美的石刻云纹。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上江考棚

南京老门东玩什么

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东路南京东路是上海十大名街之一。南京路位于上海闹市中心,大店名店林立,百业兴盛,每天吸引数以百万计游人和顾客,在上海形成国际大都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功用。南京路叠影出大上海,商店名特优各业交汇,商厦新老优秀建筑交汇,商街中西方文化交汇。正是这种多样性的交汇,互相渗透与汲收,涵盖古今中外,“海纳百川”,发展使南京路充满勃勃生机,显现出它的繁荣与繁华。正是这独特的商街风貌,使之成为上海的“黄金地段”,成为经营者必争之地,旅游者必到之地。历史上它是政治风云迭起之地,今天更是上海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展示之地。南京路商业街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开埠后由英租界扩张而逐渐形成的。道光二十五年开始从黄浦滩向西延伸到界路(今河南中路)以东。道光二十八年,租界的西界推进到现在的西藏中路。道光三十年,麟瑞洋行大班霍格伙同魏勃等5人组织跑马总会,占五圣庙(今为丽华百货公司)附近的80亩土地辟作花园。在花园南处设“抛球场”,又围着花园筑成一条跑马道,即老花园跑马场。外滩通往跑马场的小道被称为派克弄(Park lane),又叫花园弄(Garden lane)。跑马场开张后,商贩逐利,也争相趋至,地皮价格上涨,跑马总会便卖出第一跑马场。于咸丰五年(1855年)在今西藏中路以东湖北路以西建成第二跑马场,时称新花园。由此这一带也繁华起来。清同治元年(1862年),跑马总会将新花园的土地分块高价出售,次年建成跑马厅,其位置在今人民广场、体育宫、上海图书馆和人民公园处。同年,扩建后的花园路成为租界交通主干道,人们称为大马路或英大马路。在今西藏中路以西至静安寺辟筑一条长二英里的跑马路,名涌泉路,又叫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同治四年,将大马路命名为南京路。清光绪元年(1875年),该路拓宽,商市日盛,行人摩肩接踵,掌握南京路地产的洋商沙逊和哈同,耗资60万两白银,在南京路铺设从印度进口400万块铁藜木,涂上一层柏油,成为远东最漂亮的道路。地价也随之而升值。迨至民国34年(1945年),上海市政府以西藏中路为界,东段命名为南京东路,西段命名为南京西路。区境内的南京东路和南京西路一段,(从外滩到成都北路,下同),全长2528米。南京路随着跑马场设置,道路拓展,商业活动也逐渐由东向西推进。开埠之初,商业活动集中在界路以东。自花园跑马场成为租界游乐中心后,资本达1万两,规模最大的增泰洋布店开业,同时期还开设恒兴洋布店,老德记药房,和一些专营高档日用品的洋行门市部及西式酒店餐馆。至同治元年,南京路已有公道、公平等14家洋行,科发等药房3家,洋布呢羽庄9家。19世纪70年代,外国消费品大量涌进上海,洋杂货店日益增多,南京路商业进入兴盛时期。有《沪江商业市景词》为证:“满街装饰让银楼,其次绸庄与疋头,更有东西洋广货,奇珍异产宝光流。”光绪六年(1880年)左右,洋广杂货店大户恒昌甡,兴昌祥等开始经营批发业务。至光绪三十二年,南京路有洋广杂货、洋布绸缎、衣庄、银楼、茶食等30余个行业的商店184家。民国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我国民族工商业因帝国主义忙于大战而得到较大发展。随着南京路日趋繁荣,老城厢里的大纶、老九章、老九和等绸缎局,以及费文元银楼等陆续搬到南京路。在30年代初,境外的新雅粤菜馆、建华瓷器商店、培罗蒙西服店、吴良材眼镜店、大昌祥绸市店等商号竞相在南京路择地造房开业。据统计,民国27年南京路商号有277户。民国36年,南京路有门面记载商号达340户,商业进一步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