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乡村旅游需求,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文化和旅游部近日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出“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300条。这些学习体验线路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相结合,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了解乡村的“四史”故事,了解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前行动力,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

南京旅游一季度

据乡村旅游监测中心测算,今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接近10亿,乡村旅游总收入3898亿元,均较2019年一季度有所增长。刚刚过去的“五一”,乡村旅游也是最受游客青睐的旅游内容之一。乡村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业中最具活力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发挥其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各地都在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并逐步提升乡村旅游品位。

广融合

奏好“交响曲”

扎根乡土的乡村旅游,拥有生态、农业、乡土文化等资源,具备天然的融合性。随着旅游业“跨界”发展的不断深入,乡村旅游的这一特质日益显现。

300条乡村旅游学习体验线路充分展现了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和方向。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下党乡推出的“下乡的味道”红色之旅线路,引导游客重走访贫问苦之路。下党乡曾经“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如今年均旅游接待2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600多万元,游客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乡村巨变的历程。再如,安徽推出的“不忘初心红色之旅”线路,游客从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纪念馆出发,探访新中国著名水利工程梅山水库和六安茶谷,穿行千里大别山腹地,欣赏五百里山水画廊,充分感受当地深厚的红色文化和优越的生态环境。

除了乡村旅游 红色文化、乡村旅游 绿色生态,随着人们休闲方式的改变,乡村旅游 体育、乡村旅游 康养、乡村旅游 艺术等发展方式不断涌现,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浙江是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且发展较为成熟的省份,当地的乡村旅游探索也走在全国前列。乡村旅游 体育成为浙江许多村庄致富的重要途径。安吉灵峰街道横山坞村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篮球场、网球场等基础体育场地,组建门球队等体育队伍,投资建设休闲度假区、房车露营地等运动休闲项目,发展户外运动,有力推动了当地文体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重体验

让游客放慢脚步

边听虫鸣鸟叫,边赏花垂钓,一日三餐品尝地道农家菜,入夜则住进富有江南韵味的乡村四合院。每逢节假日,许多江苏南京市民便会选择到栖霞区桦墅村感受一段田园时光。喜欢“动”起来的游客,可以前往六合区金牛湖,参加登山定向挑战赛。在溧水,举家出行的游客能找到适合全家人的旅游项目:大人看舞狮子、打腰鼓等民俗汇演、孩子参加“疯狂实验秀”、真人CS等娱乐拓展活动……

乡村旅游已远远不是吃农家饭、住农家乐可以涵盖的,让来到乡村的游客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慢下脚步、静下心来,获取沉浸式体验,正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之所以喜爱到乡村去,是因为我希望在那里找到儿时的记忆和童年的味道。”热爱旅游的上海游客纪敏这样看待乡村旅游。在苏北农村长大的她,已在上海生活了近20年,少有机会回家乡。去周边乡村旅游就成了她缓解乡愁的重要途径。这几年,她和家人至少去过长三角地区30个乡村。“最初就是在那里吃一顿饭,看一看田野,这几年,村子里好玩的地方越来越多,我们在当地停留的时间也不断延长。”纪敏介绍,过去提起度假,他们总是优先想到一些专门打造的旅游度假区,但是乡村旅游成了他们的第一选择。“村子里既有绿水青山,又有干净整洁的饭店、民宿,还有丰富多彩的休闲项目,在村子里,我们能真正地静下心来,看风景、慰乡愁。”

高品位

攒足发展后劲

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街道瓮本村“火爆”了一把,这里有成片的枇杷林、被绿树青山包围的村寨。最吸引人的是村里一个名为“来屋头玩”的乡村旅游项目,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和体验麻糖的制作过程、学习制作传统碳烤蛋糕,也可以到果林中采摘新鲜水果、到地里摘菜做饭。谈起这个项目名称的由来,项目发起人曾付国这样解释:“来屋头玩”是黔西南地区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从中透露出乡亲们的热情好客。不断给游客提供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同时保护、传承乡村文化、乡村民俗,让人们在体验乡村文化的同时感受快乐,这也是该项目的初衷。“来屋头玩”项目正在升级改造,通过“线上助推 线下体验”“一村一节”“一户一景”等模式,走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

“做好乡村旅游业的‘加减乘除’,对于健全我国乡村旅游产业体系至关重要。”山东省社会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周其森撰文指出,做加法,就是要增加文化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乡村旅游业发展后劲。

广大旅游企业也看到了乡村旅游的广阔发展前景,纷纷布局乡村旅游业。如何让乡村旅游走得更远、更有影响力,他们有自己的思考。复星旅游文化集团董事长钱建农认为,应该更多地把乡村旅游和具备国际水准的旅游度假产品结合起来。

南京旅游一季度第一

从具体的城市来看,大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小排名上大抵是长沙、西安、南通这三个城市上升是比较突出的。对比2019年终的GDP排名,在2020年第一季度这三个城市分别上升了5、6、5个位数,现在顺次列居第11、18和19位。在疫情这个大背景下,各地第一季度的经济在二月底三月初基本是呈现喷井状的增长。拿长沙来举例,大家对长沙固有的印象除了茶颜悦色和臭豆腐,应该就是芒果台了吧。按理说三大产业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服务业,长沙不是应该排名下降吗,怎么还不降反升呢?我们深入了解就会知道,长沙发展的支柱产业根本不是娱乐业,而是机械制造。工业的即使复产和持续不停产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的全国面临的复工复产可谓是影响深重。无论是生产防护用具、还是制造生产防护用具的机器机床,长沙都不缺。这样的现象可不是第一次出现,早在2008年全球席卷金融危机时,长沙就可以说的上是一股清流了,当时它的GDP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也算得上的成绩斐然。从城市分布来看,在这个时间范围内,整体上是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好过中东部地区的。在GDP增速排名表里面,新疆、湖南、贵州、四川等名列前茅,即使是上海、北京这两位GDP依旧是位居第一、第二的两位龙头对此也无可奈何。而辽宁、黑龙江、天津、湖北的增速则是直接低于了全国平均值。究其原因也还是中东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更为突出,有些城市也已经将进入城市化后期或是逆城市化阶段了,其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而疫情直接影响到甚至可以说是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有一点是这些城市大多都属于交通枢纽或是临海有港口,而交通的管制也会影响到它的客流量和贸易销售。而西部城市由于离腹地较远,这次疫情也控制的最好,生产生活除了疫情初始阶段受到了影响,基本后期是完全可以自控的。对于发展来说这也许是不够发达的表现,但是这是基于目前现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了。从全国都市圈圈住的范围来看,成熟型排位基本不动,扩张型和潜力型均有上升,而培育型尚处于“孵化”阶段。以北上广深四个超一线城市领导的成熟型都市圈有条不紊的进行复工复产,由于本身的积累并没有变动多少;海口、沈阳等培育型受疫情影响较大和其交通区位的影响,也很少在列。而变动更大一点的是扩张型的新一线城市群,除武汉尚未公布第一季度GDP外,杭州、郑州、成都、重庆、西安这三条线的城市均上榜,并基本都上升了1-2位。而这五个城市和现在“助力湖北”的活动帮扶的武汉对未来经济和周围经济圈的辐射力量都是相当大的。

南京旅游一季度完成全年

前三季度南京市经济运行情况和全年展望 --------------------------------------------------------------------------------南京统计信息网 2004-10-26 13:36:49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积极适应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新形势,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趋利避弊,促进发展。一至三季度全市主要指标仍在高位运行,指标间的协调性得到改善,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一、经济增长快速平稳初步核算,一至三季度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10.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8.1%。第一产业增加值50.57亿元,增长5.2 %;第二产业增加值746.3亿元,增长21.9%;第三产业增加值613.64亿元,增长15.4%。从前三个季度生产总值的增幅波动情况看,今年以来在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8%,上半年增长18.2%,一至三季度增长18.1%,各季度生产总值增幅始终在18%以上的高平台上运行,且均衡性明显增强,这种局面是多年来所没有的。二、生产形势明显趋好农业生产平稳发展。今年,南京市全面取消了向农民直接征收农业税,加之粮油价格上升推动,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林牧渔业生产呈现近年来少有的好势头。全市夏粮总产达到6.72万吨,综合亩产251公斤,增长14.1%;落实水稻种植面积156.83万亩,比去年增加了22.71万亩。1-9月全市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达101.12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高于去年同期3.3个百分点。其中粮食生产增幅最高,粮食产值同比增长28.6%,创近几年来最好水平。工业生产高位运行。工业生产与效益同步提高,继续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各月增幅始终保持在20%以上,一至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93.83亿元,同比增长22.8%,增幅高于去年同期4.3个百分点,创1997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石化、电子、汽车、钢铁、电力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6.92亿元,占全市总量的六成以上,拉动全市工业增长达17.1个百分点。其中钢铁产业和电子产业更成为增长亮点,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60.83亿元和89.9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高达57.0%和47.6%。今年以来工业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产销衔水平明显提高,工业效益的增长大大高于生产的增幅。一至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3%,比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9.09亿元,同比增长64.7%,增幅高于工业增加值增幅41.9个百分点。三、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一定增长在宏观调控政策作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趋缓,由一季度的72.8%回落到上半年的23.1%,进入三季度以后,在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和“十运会”城建项目的支撑下,投资增幅开始逐步回升。一至三季度,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8.06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349.21亿元,同比增长15.2%;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10.28亿元,同比增长28.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89.42亿元,同比增长53.0%。四、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一至三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8.63亿元,同比增长18.4 %。在零售数量增长的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居民的消费层面进一步拓宽。据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中,石油及制品类和金属材料类均增长1.7倍、化妆品类增长36.9%、洗涤用品类增长33.0%、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31.5%、金银珠宝类增长31.0%、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0.4%、汽车类增长28.8%、儿童玩具增长25.4%、服装类25.1%、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3.0%、家具类增长18.5%。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热点之一,一至三季度国内外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2129.98万人次和235.58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39.2%和44.4 %。五、开放型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对外贸易保持强劲。一至三季度,全市进出口总额150.37亿美元,同比增长43.4%。其中出口74.02亿美元,同比增长32.6%。占全市出口份额达30%以上的三资企业仍是拉动南京市出口快速增长的主力,一至三季度三资企业实现出口25.02亿美元,同比增长83.8%,大大超过全市出口平均增长水平。利用外资保持较快增长。一至三季度实际到帐注册外资额达到17.97 亿美元,同比增长31.4%。六、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建立在效益不断提高基础之上的经济的增长,带来财政收入的提高。各主体税种税收均有较快增长,一至三季度全市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同比分别增长37.0%、56.6%、28.1%。全市实现财政收入292.84亿元,同口径增长29.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收入123.46亿元,同口径增长35.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七、信贷投放保持增长至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087.26亿元,比年初净增532.63亿元,增长15%,比上月提高1.5个百分点,比1-7月份提高3.4个百分点。短期贷款增幅虽然不高,但其中的工业贷款增长16.6%、个人消费贷款增长27.5%。中长期增长较快,达到23.5%,其中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32.4%。八、市场价格有所上涨受食品类价格上涨的影响,自年初起,南京市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就呈现出上涨的势头,月度上涨幅度虽有起伏,但累计指数始终在102以上。到9月末,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了3.4%,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8.2%,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直接因素;而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和通讯工具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一至三季度,商品零售价格下降1.2%。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也逐渐上升。由于国际石油价格及原材料、燃料、动力等因素,一至三季度工业品生产价格指数上涨了6.2%。九、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在市委、市政府“富民”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一至三季度,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62.61元,同比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164元,同比增长16.3%。十、社会就业形势好转城镇就业再就业取得新进展。一至三季度,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26%,新增就业岗位9.64万个,完成全年目标的96.40%;全市实现再就业6.1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7.30%;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101%;净增就业人数8.36万人。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提高就业技能,大力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完成下岗失业人员培训6.4万人次。

社会保障加快发展。一至三季度全市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8.2万人、117.95万人和122.64万人,分别比去年底增加9.6万人、4.89万人和22.4万人。征收养老保险金34亿元,同比增长19%,征收失业保险基金4.27亿元,同比增长8.15%,实现当期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从以上十个方面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全市经济运行总体上呈现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出现了符合国家宏观调控要求的积极变化。也应充分认识到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制约因素。随着宏观调控滞后效应的进一步显现,投资增长的压力将会更大,按照全市建设需要和目标要求,部分在建或计划项目的投资尚有缺口;富民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居民的收入在苏南城市和长三角地区仍处于较后位次,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近期由于食品类价格上扬为主而带动的消费价格上涨,对于恩格尔系数达到50%左右的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宏观环境和市场供求关系不断变化中的价格上涨给企业带来的高利润,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展望全年,尽管宏观调控措施的滞后效应依然存在,但全市经济在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基础上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预计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投资增幅趋于稳定,消费需求保持旺盛,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市场物价温和上涨,主要经济指标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