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成功召开,江苏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全文正式向社会公布! “南京都市圈”这次是真的要来了,滁州作为圈中城市之一,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日前由江苏和安徽两省政府正式印发,成为国家层面批复同意的第一个都市圈发展规划。 《规划》主要内容可以概况为:一个空间格局、两个关键、两个发展阶段目标、四个定位、八个方面重点任务以及两套保障机制。具体包括前言、12章、38节和14个专栏,共计3万余字。 01、滁宁一体化将向更高层次迈步 一个空间格局、两个关键、两个阶段目标、四个定位、八个方面重点任务以及两套保障机制,整个《规划》共计3万余字,出台前后历时近2年。 《规划》明确,南京都市圈将坚持极核带动、同城先行、轴带辐射、多点支撑,因势利导、前瞻布局 “一极两区四带多组团”的都市圈空间格局。“两区”为宁镇扬和宁马滁两个同城化片区,通过加快同城共建,成为我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示范区域。 《规划》还将滁州纳入都市圈同城化片区,无疑将会大大提速滁宁同城化发展进程,让滁宁合作迈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 02、滁州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经过20年的发展,南京都市圈不断更新、扩容。目前南京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主要包含:南京市、镇江市、扬州市、淮安市、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宣城市、溧阳市、金坛区。 ▲南京都市圈成员 从上图可以看出,滁州不仅与南京接壤,且接壤的界限较长,距离南京江北新区核心区直线距离仅40公里,在区位上可以说是得天独厚。近年来滁州在推动滁宁一体化方面多方发力,目前来看无论是交通、教育、还是医疗资源共享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03、水陆空立体交通助力滁州加速融入都市圈 要想富,先修路。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中,关于交通的信息量尤其大。 最亮眼的莫过于两省共建“畅达都市圈”,到2025年南京将与gt; 许多大家期盼已久的交通设施建设项目白纸黑字落实到了此次《规划》中,正在火力全开向前推进。 《规划》要求,通过强化交通网络和枢纽建设,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共建便捷通达公路网络,共建江河海联动航运中心,协同打造现代化机场群,提升运输服务与信息化水平,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1、轨道上的“都市圈”,交通一体化 必须要提及的是交通。其实在之前的长三角一体化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交通一体化,在近两年,以南京为中心的都市圈轨道交通建设开始迎来高峰期。 宁滁城际也动作频频: S4号线(宁滁线)是从南京北站出发,经过北斗产业园站,然后对接滁宁城际铁路(即滁州段),南京段全长8.15千米,全部为地下线;共设置2座车站。 ▲宁滁城际线路走向示意图 |图源水印 S4号线滁州段目前已经开工建设,南京段的前期工作已于2020年展开,并在近期明确将于今年年内开建,南京段只有2站,虽然和滁州段不是同步建设、不过未来可以实现同时贯通。 从宁滁的快速上马,都可以看出地方对城际轨道方面所下的功夫。 2、两省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推进北沿江等铁路交通 一直以,而且还是一个省的两个城市,况且合肥还是省会,这种现状导致很多滁州人一辈子也去不了几次合肥,虽然滁州人习惯去南京和上海,但是总有一些市民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要去合肥,可以说是相当不方便。 本次南京都市圈规划中写到,两省将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打造互联互通、便捷通勤的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南沿江、宁句等项目建设,推进沿江高铁合肥至南京至上海段、合肥至新沂段、南京至淮安、南京至宣城、南京经仪征至扬州、镇江市域句容至茅山线、扬镇宁马城际镇江至马鞍山段等项目建设。 据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2021—2023年全省交通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三年滚动推进计划》显示,今年计划开工和力争开工的项目包括沪渝蓉高铁上海至合肥段(北沿江高铁)等共6项。 ▲图源水印 北沿江高铁自上海,经崇明岛至南通、泰州、扬州、南京北站至合肥,站是江北新区的重要门户,除了北沿江高铁,规划中的宁淮城际铁路、宁宣城际铁路、宁滁蚌城际铁路、宁启铁路也将经过南京北站。 以上的多条线路都将汇集于南京北站,本次发布的交通规划中也提及了南京北站的建设。 未来将加快建设南京北站综合客运枢纽,统筹研究仙林综合客运枢纽能力提升,推动轨道交通引入机场,加快建设一批区际客运与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推进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 高铁南京北站是国家高铁通道的重要枢纽,是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南京构建直连全国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络的关键节点。 ▲南京铁路枢纽总布置示意图| 图源枢纽办 同时南京北站也是南京铁路枢纽三大主客站之一,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集铁路、公路、城市轨道、公共交通为一体的综合性客运枢纽。 ▲南京北站枢纽效果图| 图源枢纽办 未来南京北站枢纽核心区结合站城一体空间开发及区域规划特性,与南侧老山景区呼应,形成以“站—产—城—景”集约打造的新型综合交通枢纽。 3、都市圈环线高速呼之欲出 不仅仅轨道交通方面有多项进展,公路方面也有重磅消息传出。 3月9日,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召开全市交通工作会议,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都市圈高速环线”。这是南京交通在“十四五”期间规划的重点项目。 ▲图源南京市公建中心 从南京市公建中心公布的规划图中可以看到,“南京都市圈环线高速”的西侧环线几乎全部位于滁州市境内,从江苏省界西侧沪陕高速南侧规划互通枢纽出发,沿天潜高速向北终于天长市境内的北沿江高速与长深高速互通枢纽。 4、滁州机场即将到来 根据我省“一圈五区”空间布局和《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滁州未来将建设包括滁州民航机场在内的共计7座机场! 目前滁州机场的前期工作正在积极开展推进当中。据滁州市人民政府官网所释放的信息得出,滁州机场已得出优化选址成果;天长和明光通用机场选址获批。 04、共谋产业发展带来更强内在动力 作为南京和合肥两大都市圈的双圈城市,滁州连续两年GDP增速名列全省第一,GDP总量位于全省第三。 这样的成绩和增速,让滁州一跃成为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中价值和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 南京与滁州,地域相近,山水相连。国家的区域规划不断强化南京的中心地位,为实现共赢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 1、产业集群发展动力十足 在本次都市圈规划中我们看到了滁州在圈内的位置以及未来产业的发展定位和方向。 滁州未来将重点发展新进装备、智能家电、新能源、新兴化工、硅基材料、绿色食品、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型载体,建成都市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新兴旅游目的地。 以苏滁园、市经开区原创城、汊河科技新城、南谯科创城“一园三城”为主体的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为依托,形成对接江北新区主要对接平台,重点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产业方面抓好招商承接,推进与“大江北”产业协调配套和错位发展。 滁州经开区负责承接南京智能制造转型智能家电、智能设备、智能家居等产业;苏滁产业园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结合新能源、新材料打造智能装备制造的原材料、部件供应环节; 滁州高教科创城坐实智能电网设备制造、高端制冷制造、新材料主导产业地位,并结合江北新区新材料研发化工新材料低碳、绿色、无害的下游涂料产业;全椒、天长结合主导产业与南京对接,发展智能装备、机械制造业。 滁州继续加大轨道交通、汽车配件、机械制造等产业引进力度,谋划好江北新区城市功能性产业对外扩散承接工作。滁州已形成先进装备、智能家电、绿色食品、新型化工、硅基材料、新能源六大支柱产业,其中先进装备产业产值超千亿。 2、探索打造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近两年来,几乎每月都能多次看到滁宁两地政府领导就“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事宜进行对接,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多个业务目前已经能够跨省协办,更能证明了示范区的建设颇具成效。 滁州将加快建设大江北协同发展区,协同推进“7 7 2”重点板块建设,全面推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谋划建设六合—天长、浦口—全椒新型功能区,深入推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提升武岗、水口、金集等一批沿边新市镇和特色小镇发展品质。 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建设,全面参与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南京优质农副产品合宁产业发展带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产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等一体共建和联动共享。 未来滁州更将会抓住与国家级江北新区无缝对接的独特区位优势,加速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争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排头兵。 05、公共事业一体化进程加快 滁州历来被称作金陵锁钥、安徽东大门,未来将在南京都市圈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正在彰显更大作为。 今后不仅将在以上的方面进行发展,更为细致入微,能够影响你我的公共事业也将因为一体化的建设迎来利好。 1、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互联网 政务服务”模式,加快清理整合分散、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推广“不见面审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探索“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 推动各类审批流程标准化和审批信息互联共享。构建都市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推动涉企便民服务事项异地通办; 2、共享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宁滁、宁马分别签订教育一体化合作协议,南京都市圈统一挂号平台,可向市民提供147个医院预约挂号服务; 3、打造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立信息共享、协调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跨区域转移就业协作机制,统筹推进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城市间人力资源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在都市圈自由流动。建立跨区域劳动人事争议互通信息和协同处理机制,完善跨区域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等互认制度,协助办理有争议或投诉案件; 4、加快社会保障接轨。提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效率,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关系和失业保险关系顺畅转移。加强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交换,开展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试点,鼓励各城市开展多种形式的养老合作。 5、推动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建立住房公积金异地信息交换和核查机制,推行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在区域内探索实行互认互贷。推动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业务延伸到城市“五险一金”及其他公用事业缴费领域。 6、共建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依托名河、名湖、名山、名城和红色文化等特色资源,推进全域旅游和大众旅游发展,共同打造一批高品质休闲度假旅游区和度假胜地,融入大运河文化带一体化建设格局。联合打造都市圈旅游形象品牌,探索推出“畅游都市圈”“惠民一卡通”“高铁 旅游”等产品。 滁州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成员城市之一,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2021年的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内拓外联、组团发展,深度融入合宁都市圈,协调发展呈现新局面。如今苏皖两省共同联手,共谋发展,未来必然会实现1 1>2的成效! 整理自:新华日报、南京发布、滁州365淘房。
南京旅游的机遇有哪些
1 共补交通之短,建设综合交通体系
一是协同构建快速交通体系。协同推进跨域高速公路联网运营,取消长三角省际高速公路主线收费站,强化高速公路联合执法,解决过江通道拥堵问题,畅通沿海战略大通道。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过江通道布点、布线论证,加快建设东西向高铁大通道;主动对接上海机场诉求,强化两地分工与合作,加快推进南通新机场建设;以上海为中心,推进上海轻轨路线北向跨江延伸,联网并线,协同加强上海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二是协同构建航运物流体系。加快在港口集团层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与上海港、安徽港群、宁波一舟山港建立港口联盟,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把“沪太通”港口联动模式进一步推广运用于南通港、南京港、连百港港等港口,合作推进通州湾集装箱深水港建设,协同推进东西向运河疏浚工程,重点建设连百港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南京长江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和太仓集装箱干线港,发挥南通在集装箱运输和江海联运功能中的巨大潜力,努力推进通州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建设。
2 推进创新协同发展,打造长三角产业创新共同体
一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生产要素对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推动先进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在全省打造1~2个具有地方标志、领跑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标杆。加强传统产业与百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积极发展共享经济、数字经济和现代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二是积极参与长三角产业协作。主动强化与上海的产业协同,借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最大策源地”—上海,发挥江苏产业体系完整优势,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试验场”;叠加上海金融业高度发达、江苏实体经济基础雄厚的优势,协同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之重器”和大企业。推进江苏与浙江信息技术企业的合作,推动大数据、百计算、“互联网 ”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江苏物联网建设。
三是共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着力提升江苏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高科技成果转换能力,加强对关键性技术的协同创新和突破攻关,联合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加快落实好《助推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发展共建协议》,积极打造“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功能区建设,和沪浙皖国家科创中心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功能示范区。3 共补生态之短,助推绿色发展
一是加快跨域规划对接,协同打造生态经济带。推进沪苏浙皖协同打造长江生态经济带,沪苏协同打造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苏皖协同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区和淮河生态经济带,构筑长三角绿色发展新空间。统筹推进沿江钢铁、化工过剩产能向沿海迁移,减轻沿江生态环境压力,高标准建设沿海世界级石化基地、钢铁基地,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污染风险。二是完善联防共保机制,推进生态跨域治理。在环太湖、沿海、环淀山湖、苏南丘陵等跨界地区,积极推进产业政策、生态补偿政策、节水环保政策跨地协调,全面优化沪苏浙皖在长江、运河、淮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的顶层设计。健全跨域港务、海事、环保、城管、水务等部门协同联防共保机制,扎实推进“沿江化工污染和长江口沿海化工污染同步整治、长江经济带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同步控制、化工围江和其他污染围江同步治理、支流人江口和人江支流同步管控”。加强沿江、沿海、沿河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与监管。强化沿海滩涂湿地资源、岸线资源保护力度,逐步完善岸线有偿使用、退出机制,提高岸线集约利用度。
4 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共推市场一体化建设
建立统一的市场标准和长三角地区市场主体基础数据库,建构统一的服务平台,加快探索建立统一的区域市场规则体系,结合各地优势,成立各类专业化、跨区域的共享服务平台,在法律法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企业融资和合作、运输物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健全一体化市场融合机制。开启现代科学治理模式,促进规则透明、竞争有序、资源共享。
南京旅游必去十大景点推荐免费
上个星期刚从南京旅游回来,我们是自己买的车票到的南京,找的是朋友介绍的南京本地旅游规划师,在我们出发之前她就帮我们把住宿、导游、门票、交通等都安排还亲自到高铁站接的我们,给我们省了不少麻烦,到了之后我们什么都不用操心,只负责逛一逛,吃一吃,再美美地拍拍照就可以了。
她跟我们介绍了十个南京旅游必去的景点:钟山风景区,总统府,秦淮河-夫子庙,牛首山,南京博物院,玄武湖公园,瞻园,古鸡鸣寺,栖霞山,阅江楼。
钟山风景区
钟山风景区,被誉为“金陵毓秀”,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到南京游玩必去的地方。
地址: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石象路7号
总统府
总统府,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遗址,也是南京标志性建筑之一。
地址: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长江路292号
秦淮河-夫子庙
秦淮十里,金陵一梦。秦淮河-夫子庙一带,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承载着这座城市独特的记忆。
地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平江府路
牛首山
牛首山,因山顶一座牛角状山峰形似牛首而得名,为南京的千年佛教文化胜地,自然风光秀美迷人,还保留了很多历史遗迹,
地址: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宁丹大道18号
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也是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
地址: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
玄武湖公园
玄武湖公园,作为江南三大名湖之一,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历史悠久,宛如镶嵌在南京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地址: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玄武巷1号
瞻园
瞻园,为金陵第一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
地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瞻园路128号
古鸡鸣寺
千年古刹鸡鸣寺,是南京最古老、香火最旺的佛寺之一,素有有“南朝第一寺”的美誉。
地址: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鸣寺路1号
栖霞山
栖霞山,因山中建有栖霞寺而得名,素有“金陵第一明秀山”的美誉,也是中国最美的赏枫之地。
地址: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88号
阅江楼
阅江楼,喻“阅江揽胜”之意,有江南第一楼的美称,
地址:位于南京市下关区建宁路2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