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旅游接待业现状分析

[日期:2011-05-15] 来源:www.ltbka.com 作者:现代商业 [字体:大 中 小]

程春旺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十一五”期间常州旅游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相比长三角旅游发达城市依然有着不小差距,常州市应努力提高城市知名度,从产品开发、文化内涵挖掘及市场拓展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关键词:旅游业;发展现状;对策 常州市旅游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迅速发展,在长三角地区有着较高的城市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全市“十一五”接待境内外游客上亿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0431.24万人次,是““十五”期间的2.41倍;实现旅游总收入1219.7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96倍,年均增幅保持20%以上。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常州市旅游已经实现了“洼地崛起”,实现了从旅游输出地向目的地的转换,并开始进入从大到强的提升阶段。但不论是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城市知名度及旅游吸引力等各方面,常州市与华东旅游线其它旅游发达城市都有着不小的差距。一、常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一)城市知名度不高常州古称延陵、兰陵,别称“龙城”,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但是在长三角地区,与南京、苏州、无锡、杭州等旅游历史文化名城相比,其城市知名度及旅游吸引力明显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常州市旅游产品在长三角局部区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而对于远距离旅游客源市场及境外客源市场的吸引力非常有限。城市知名度不高对于常州旅游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在长三角这样一个旅游发达地区。(二)旅游产品竞争力不强常州的旅游资源相对比较薄弱,缺乏全国知名的历史古迹及自然山水,目前主要旅游产品以山水风光、宗教寺庙、主题公园为主,这些旅游产品在很大程度上与周边旅游城市有着很大的类似性,并且在产品的影响力方面却不具有任何的比较优势。如常州市知名度最高的以天目湖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也在很大程度上与苏州、无锡、上海、杭州等地的产品相似,近期开发的淹城春秋乐园,虽然体现的是春秋主题,但是无法超越苏州乐园。由于缺乏旅游吸引力足够强的拳头产品,常州市在长三角地区很难与其它旅游发达城市相竞争。(三)旅游景区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常州市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悠久的历史文化给常州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如春秋淹城遗址,唐代天宁寺,南朝文笔塔,北宋苏东坡舣舟亭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众多的名人,为常州市的旅游发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常州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产品设计方面却很少考虑到对其传统文化内涵的开发与挖掘。文化旅游是较高层次的旅游,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风标,通过文化吸引人,打动人,才能真正确立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四)境外客源市场开拓不力世界旅游组织(WTO)预计,2020年中国将列世界旅游接待国首位,国际旅游人数将达到1.371亿,占世界总数的8.6%,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设施及服务水平的极大提高,境外客源呈现大幅度增长。2010年江苏省国际旅游收入47.8343亿美元,同比增长19.11%,居全国第四位。常州在江苏省入境游客的接待中所占的比例还较低,通过和长三角周边城市的比较,尤其是同处于环太湖旅游带的苏州、无锡相比,常州接待的入境游客的数量差距非常明显。这一方面与常州市旅游吸引力不足有关,另一方面,在如何开拓境外客源市场方面投入的资金与人力是相当不足的。二、常州市旅游业发展对策(一)培育旅游大亮点,提高旅游知名度通过提高城市知名度,从而提高旅游吸引力,这不仅需要旅游业各相关部门齐心协力,更需要市政府从总体上运筹帷幄。目前常州市政府已经指出,全市上下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挖掘旅游大资源,优化旅游大环境,培育旅游大亮点,造就旅游大产业,扩展旅游大市场,打造省内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旅游名城。通过培育旅游大亮点,来提高旅游知名度,从而造就旅游大产业,这需要在分析常州旅游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周边旅游发达城市旅游产品的竞争与协作,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把握旅游者消费需求,打造一批旅游精品。(二)差异化发展战略,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常州市旅游资源与产品在长三角地区不具备比较优势,旅游形象也不够鲜明。在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避免同质化竞争,就必须走差异化发展战略之蹯,通过差异化发展,形成自身的特色,以特色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如常州市政府目前大力推进创意产业及动漫产业的发展,在旅游产品设计,尤其是旅游纪念品设计方面,吸收创意产业及动漫产业发展要素,突显产品特色。在产品打造过程中,充分体现现代旅游需求的要素,重视生态型、参与型和高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的开发。如环球恐龙城、春秋古淹城、环球动漫嬉戏谷的后续开发过程中,不仅要体现高参与、高科技、高生态的特点,还要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充分感受常州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特色旅游产品的打乱,形成一定的集群优势,提升旅游吸引力。(三)提炼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常州市名胜古迹众多,但是知名度不够,影响力有限。目前当务之急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炼其中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文化内涵,并据此来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如目前重点推进春秋淹城遗址旅游区、天宁风景名胜区两大文化旅游区、青果巷和前后北岸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在这些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务必要体现文化的内涵,要营造文化的氛围。常州做为古运河城市,还应充分利用运河优势,尽早启动古运河旅游开发,完善沿河旅游功能,提升常州市文化旅游形象。(四)积极拓展境内外客源市场常州市目前的客源市场主要局限于长三角地区,要想做大做强常州市旅游业,拓展境内外客源市场是当务之急,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旅游产品的推广活动,应逐步从近距离的长三角地区,向远距离的渤海湾及珠三角地区延伸。同时在江苏境外客源迅速增长的积极加强与周边发达旅游城市的协作,努力把境外客人吸引到常州,提高境外客人对常州的认知。本文连接:现代商业 http://www.ltbka.com

近年南京旅游接待情况

1.扬州旅游业发展现状两个城市都尴尬。这两个城市在历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一个是兵家必争之地,五省通衢,一度天下中国第一个繁荣的经济中心。现在在江苏省都被边缘化了。现在在江苏,徐州比较好。徐州是江苏三大都市圈之一。经济总量也比扬州好。扬州美国的旅游业比较好,人气也不算太差。烟花三月去扬州,扬州可能认识的人更多。2.扬州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与西安相比安,我认为西安安更有发展潜力。一个是省会城市,一个是地级市。西安安在全国有一定的教育优势,是西部大都市。相比扬州,旅游业更有优势。交通运输业比扬州发达,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如果扬州想有比西安更好的发展潜力安,需要在放宽政策、挖掘人才、优化环境、便利交通等方面下大力气。3.扬州旅游市场分析一月底去扬州旅游气温还是很冷,但是气温会逐渐回升。这个时间不适合老年人出行。因为一月底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天,五月九日的第六天,离立春还有三天,气温还没有上升。俗话说,五月九日和六月九日沿河会种上柳树,再过三天,立春后气温会逐渐回升,适合出游。4.扬州旅游业占比2020年扬州旅游收入8250.6万元。来阳旅游人数达1777.69万人次。土地真是光彩三分,可爱的扬州,你居然占了两分。扬州,有着月亮之城,真的很美很精致,美得让人流连忘返。风雨过后,相信扬州会整装待发,热情迎接五湖四海的宾客。5.扬州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扬州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往年平均每年接待游客7000-8000万人次。受疫情影响,近两年游客数量锐减,甚至不到以往的1/3。政府加强了这方面的措施并开展了一些活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扬州美国的旅游业将回到正常轨道,并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6.扬州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北京、重庆、上海、广州、天津、南京、无锡、苏州、三亚、大连、西安安、成都、杭州、合肥、贵阳、深圳、青岛、云南、台州、丽江、日照、烟台、北海、厦门、佛山、扬州不胜枚举。7.扬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两个城市都尴尬。这两个城市在历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一个是兵家必争之地,五省通衢,一度天下中国第一个繁荣的经济中心。现在在江苏省都被边缘化了。现在在江苏,徐州比较好。徐州是江苏三大都市圈之一。经济总量也比扬州好。扬州美国的旅游业比较好,人气也不算太差。烟花三月去扬州,扬州可能认识的人更多。8.扬州旅游产值扬州在长江以北,镇江在长江以南。可以说,扬30在镇江市北部,扬州在江苏省中部。扬州自古以来就是苏北省的总政,管理整个苏北省。后来,它被分成许多地方,如近年来著名的杨泰分离。在过去,杨泰没有独立的时候,经济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元,苏南各城市都在比拼经济水平。分家之后,扬州和泰州掉到了中游水平,连昆山市的经济都比不上。我不Idon’我不知道离开杨泰之后去哪里。

南京旅游火热原因分析

为何寺庙旅游在90后00后中爆火?我认为这一大爆火的背后,是社交媒介的推波助澜和当下年轻人无法排解的焦虑感。

从前段时间网络上出现的“飞盘热”“野餐热”“露营热”到如今的“寺庙旅游热”,社交媒体平台及时把握当下流行因素,开始向年轻人推“鸡鸣寺”“白马寺”等新型打卡地。一方面,宁静的古刹,环境优美,远离喧闹,和繁华热闹的市中心形成鲜明对比,而且寺庙大多依山傍水,在去寺庙可以一次性完成爬山、玩水、赏花等多个项目。另一方面,寺庙的红墙黄瓦本身就具备观赏性,出片率高,在社交平台上自成一道优美风景线。这样看来,寺庙变成新的网红打卡地,寺庙旅行掀起热潮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下的社会环境,年轻人面临着众多的压力。学业、工作、婚恋、家庭、消费等话题时常把年轻人推在焦点下。““摆烂”等状态在当下再次被提起,“卷也卷不动,躺也躺不平”一句话成为很多人的真实写照。这时去寺庙旅游就开辟了一个新窗口供人休憩,短暂逃离生活逃离压力。未知的力量在不确定的当下,提供了一个临时的停靠驿站,能够满足年轻人对于确定性的渴望,给予人们疗愈“内耗”的可能。

从其他角度来看,年轻人选择寺庙旅游的过程不仅是和未知对话,寻求平等的体验;还是在对话过程中,一次次探索内心寻求慰藉,是一场和自己对话的过程。有人说过:“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这股在年轻人中兴起的“寺庙旅游热”是年轻人在“内卷”浪潮下,努力与自己和解的表现。

在不断变化的时代,寻求不变有点困难。但偶尔拜佛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并不意味着要消极对抗生活,而是为了看清方向后再次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