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宗沐侄,临海城关人,人文地理学家。 少年好学,喜游历。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确山知县。历任礼科给事中、广西参议、河南提学、山东参政、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正卿,不久致仕归里。士性一生,游迹几遍全国,凡所到之处,对一岩、一洞、一草,一木之微,悉心考证;对地方风物,广事搜访,详加记载,并成著作。 王士性是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人,性喜游历,“少怀向子平(东汉隐士,遍游山川)之志,足迹欲遍五岳”。 王士性的家族本来是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善诗文,但过早去世。到了其父王宗果这代,家道已中落。因“幼贫而好学”,族人王宗沐对他“爱如己子”,收他为继子。 王宗沐官至刑部侍郎,有著述多种。他的几个亲生儿子也都有功名。王士性和王宗沐及从弟士换、士琦、士昌,都是进士、名流,《明史》里皆有传。民国时期的《台州府志》,也为王家五人立传,在同一条目里记了4500多字,这在志书中罕见。 王士性31岁中进士,领到的第一个官职是确山知县,之后历任礼科给事中、广西参议、河南提学、山东参政、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正卿,不久致仕归里。21年“宦辙所至”遍游五岳兼及各地名山大川。除福建外,其余两京十二省均留下他的足迹。四十年后,徐霞客在游记中称王士性为“王十岳”,可见对他的推崇。 人物著作 有《五岳游草》十二卷、《广游志》二卷、《广志绎》五卷及《玉岘集》等。其中《广志绎》凡山川险易、民风物产之类,巨细兼载,眼光独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人文地理学著作,士性被誉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鼻祖。 人物评价 1980年6月17日谢国桢先生在《明清野史笔记概述》一文中便提出王士性《广志绎》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及自然地理的重要文献。1983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一次纪念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会上,我国历史地理学界的前辈,已故谭其骧教授,发表了一个讲话,题目是《与徐霞客差相同时的杰出的地理学家——王士性》。他对徐霞客与王士性各自的成就贡献进行了比较,指出:“从自然地理角度看,徐胜于王,从人文地理(包括经济)角度看。王胜于徐”。1985年在全国徐霞客学术讨论会上,谭其骧先生再次高度评价王士性,称他与徐在“伯仲之间”。 在沉寂四百多年后,王士性这位临海的乡贤,终于引起学界重视,他对我国人文地理学所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应有的评价。 章安王氏 比徐霞客(江苏江阴人)早出生40年,著有《五岳游草》、《广游志》、《广志绎》、《吏隐堂集》。据徐建春、梁光军二位先生《王士性论稿》一书称,王士性是“章安王氏”第十五世子孙,与王宗沐为疏族关系,并与临海理学家金贲亨家为姻亲关系。对他家世有兴趣的读者,可找该书一阅。 英年早逝 王士性属于那种官也做的好,玩也玩的好,学问也好,诗文也好的人,他的遗憾在于52岁英年早逝。自万历五年为进士后,他先后当过县令,礼科给事中,吏科右给事中,兵备副使,提学,参政,太仆少卿等官职,敢于言事,任事,《明史稿,王士性传》对他的才具,见识评价相当高。而就他的生平说,应当着重介绍的还是他的游历和他的人文地理思想。 包揽河山 与徐霞客自助式游历不同,王士性主要是利用在各地做官之便饱览河山,有时也特意走访名胜。后人评说他是“无时不游,无地不游,无官不游”。“穷幽极险,凡一岩一洞,一草一木之微,无不精订。”徐霞客游过十四省,独缺四川;王士性也游过十四省,单少福建,范围都是相当广阔了。 游历考察 明人的游历考察多注重自然山水,而王士性同时还注重考察人文现象;那时地理研究者的一个通病,是偏重文献考证,口耳相传的多,实地考察的少。王士性却亲历亲为,他的记述“皆身所见闻也,不则宁阙如焉”。和徐霞客日记式的旅游录实不同,他对于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理论探索,还将记行文字专门集为《五岳游草》,精炼而富文采。 研究贡献 王士性对地理学的区域性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方言学,地名学都有重要贡献。经过细致考察,他得出自然环境对于人的行为有决定性影响以浙江为例,他认为可分为三区:杭、嘉、湖为平原水乡,是“泽国之民”,这里舟楫交通方便,百货所聚,城市里的人比较富裕,风俗也较奢侈,缙绅的势力很大;金、衢、严,处丘陵地带,是“山谷之民”,石气所钟,性情刚烈,习性俭约,但不把富人放在眼里;宁、绍、温是“海滨之民”,这里的人因为有海利而不太穷,又因为不经商,而不太富,风俗也“居奢俭之半”,比较适中。 十分难得的是,王士性已开始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注意到我国经济,文化重心从北向南的转移,他在《广游志》中说:“自昔以雍、冀、河、洛为中国,楚、吴、越为夷,今声名文物反以东南为盛,大河南北不无少让何?客有云:此天运循环,地脉移动,彼此乘除之理。余谓是则然矣。”王士性的地理思想,对明末清初不少学者的观念有很深的影响,如对清代学术发展起过重要影响的朴学大家顾炎武,在他的著作中多处引用王士性的学说,甚至整节整节地照录王士性的原文。 游记文风 王士性记游文字淡雅清丽,是散文高手,记游诗亦多佳作,仅录其述巾子山一节及《上华顶》诗,以见一斑: “巾子山一名帻,当城内巽维,云黄华仙人上升落帻于兹山也。两峰古木虬结,秀声可餐,各以浮图镇之,山腰处一穴,为华胥洞,其趾有黄华丹井焉,前对三台山,半山为玉辉堂,登堂见灵江来自西北,环抱于前,流东北以去。江上浮梁卧波,人往来树影中,海潮或浮白而上,百艘齐发,呼声动地,则星明月黑之夕共之。唐任翻题曰:‘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村月照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上华顶》诗云:“群山培v列儿孙,万八峰头此独尊;咫尺一嘘通帝座,东西半壁拥天门;仙家鸡犬云间宿,人世烟霞杖底扪;玉室金庭何处是,等闲拔地有昆仑。” 相关阅读 王士性在台州留下来的笔墨 王士性,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浙江临海人。生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卒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士性自幼贫而好学,读书过目成诵。性喜游历,为诸生时已游杭州及越中佳山水。万历五年(1 577)登进士第,此后相继在河南、北京、四川、广西、云南、山东、南京等地做官,官止鸿庐寺卿。除福建外,他的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二省,写了不朽的游记与记游诗。 结集在《五岳游草》、《广游记》、《广志绎》三本书中。王士性游记的最大特点是不仅仅对自然的记述,对游历和考察的对象还加以理论思维,有许多方面走到了当时世界的前列,这些理论思维足使他跻身于我国历史上的大地理学家之列,成为我国杰出的人文地理学家,像徐霞客一样享有盛名。本文重点是写王士性游台州。王士性在台州,著作丰富,成绩巨大,据史料记载,曾著有《玉岘集》、《东湖志》两本书。玉岘是涌泉境内桐树山南脉的一座山名,而王士性是临海市沿江镇兰道村人与玉岘山隔江相望,举目可见,《玉岘集》便是取名之源。 《东湖志》是记载始建于宋端拱二年(989)的东湖,它是台州府所在地一颗美丽的明珠。可惜《玉岘集》和《东湖志》这两部书在历史长河中已湮没。不过这两部集子虽然没有保存下来,而散落在《五岳游草》、《广志绎》等巨著中却留下了不少篇章。例如游了江南长城,爬上了江南“八达岭”,写了“两浙十一郡城池,唯吾台最据险,西南二面临大江,西北f岩扦天,虽鸟迹亦无。”仅仅这一笔就把长城的雄伟、美丽、壮观、刻划得十分形象和生动,把游客带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境地。游东湖写了《过樵夫亭》诗一首,诗云“一言大义明霄汉,万死余生直草菅”的悲情大义;游巾子山,写了《两登巾山雨憩景高亭》一首,诗云“梦里怀人若有神,断碑荒草一时新。孤亭地拥双峰起,绝壑天开万井春’’等八句赞美诗。 王士性的足迹到哪里,哪里就有王士性的笔墨,他到临海市郊区汛桥游盖竹洞。盖竹洞,古时又称仙人洞,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曾在五代十国任过宰相的道士杜光庭,在道书上写着三十六洞天,称盖竹洞为十九洞天,盖竹山竹旺林密,风景幽美,早在汉代就有道士陈仲林等四人在山中修道,后传说其得道升天。晋时有道人许迈于盖竹洞创石室,后改名栖真观。葛洪的《抱朴子》对盖竹山评价极高,谓此山可含仙丹。宋代知府唐仲友、清代冯庚雪等名人,都游过盖竹洞。王士性游盖竹洞是陪王先生去的,他在诗中赞美盖竹洞是“宇内洞天三十六,玄都仙伯纷相逐。我闻此洞多素书,葛洪谓是神仙居”等诗句。 王士性每到一处,对那里的人文常常是流露如他登台州市章安镇金鳌山,就联系到宋高宗文信国俱航海至此,即写了《登金鳌山》一诗,诗云:“巨鳌不载蓬瀛去,独向江门枕浊流。曲磴眠云芳草湿,洪涛浴日曙光浮。山城埤踊粕稠樱水国蒹葭白露秋,极目西风伤往事,谁家君相屡维舟”的伤感诗。到三门游仙岩洞,即写了《游仙岩谒文信国诸公像》一诗,诗中对文天祥叹息道:“长安日落孤航杳,故国魂招大泽空”的诗句。 王士性在台州对天台之游留下笔墨可以说最多,在《五岳游草》中的《入天台山志》和拾遗中的《游天台山记》对天台山地理、地质、名胜、风俗等都作了全面记述。在文章的开头,就写“志称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山有八重,如张大帆,以其上应台星,故名天台”的记述。短短一句话就把天台地理、来历讲得清清楚楚。又如对赤城山的记述“背皆赤色,望之如雉堞,故名赤城。”寥寥几个字,便把赤城的特色勾划出来。再如对天姥山,则一言而概之“天姥者,天台之来山也,故称姥焉”。用极其精炼的几个字,便将天台的地理、位置、区域特点跃入人们的眼目。又如在《广志绎》中写道:浙有三石梁,南明山石梁蜿蜒卧地,雁荡山石梁斜飞倚天,天台山石梁则龟脊横空,深壑无底,奔雷飞瀑,惊目骇魂,非修观遗生者莫能度。用比较和洗炼的笔触把浙江三石梁的各自特色刻划得入木三分。似这样优美宏丽、生动形象和寓于动态美的游记在他的游记和诗中随处可见。 读王士性的一篇篇游记和游记诗,仿佛是在看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在短短篇幅中就看到了天台的锦绣原野、壮丽河山,领略了天台山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爱乡的情怀。 王士性缘何这般喜爱天台山?除了天台山有一幅幅优美天然山水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士性信佛。谁都知道天台山是佛教圣地。而王士性除了信佛,且对佛学也富有研究,人们都说王士性信佛是受王宗沐影响,因为王宗沐是王阳明的嫡传欧阳德的门人,而王士性同王宗沐又是同宗同族关系,故他与天台山和尚交往甚深,从与幽溪大师的书函往来便可略知一二。幽溪大师即传灯法师,生于1553年,卒于1667年。时为高明寺住持,曾编有《幽溪别志》留世。王士性在致《幽溪书》中说“大师登坛说法,开悟迷途众生,功德无算。”仅这句话就可以证实王士性和幽溪大师的交往了。 人们都说观一斑便知全貌,纵观王士性在台州留下来的部分笔墨,便可知王士性是何等热爱家乡台州,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由于爱得深,所以他能以地理要素角度,能将浙江地区划分为泽国文化区、山谷文化区、滨海文化区。还将浙东文化区进一步细分为三个文化区。认为杭、嘉、湖为平原水乡,是泽国之民;金、衢、严丘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宁、绍、台、温,连山大海,是为滨海之民。根据浙江三种地理类型来划分文化特征十分恰当科学的,这是王士性一大发明和贡献,也是王士性被后人荣称为人文地理学家主要原因之一。

南京旅游地理现象

南京旅游地理现象研究

1、天文学类专业

所属学科:理学。

研究范围:研究宇宙及其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形成、结构与演化。

主干学科:天文学、物理学、数学。

对应课程:普通天文学,太阳系起源、太阳内部结构、天体、恒星演化等专业知识。

推荐院校: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

就业单位代表:天文台,气象局,天文研究所,宣传、媒体、出版等部门。

补充说明:选科要求以物理为主。

2、地理科学类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所属学科:理学

研究范围: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关系及发展变化。从各种角度对地质、地表形态等地理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研究地域与人们生活的关联。

主干学科:地理学。

专业方向:自然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位置论。

对应课程:普通地质学、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地图学。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

就业单位代表:地质局、国土规划局、水文水利厅、研究所。3、地球物理学类专业

所属学科:理学

研究范围:基于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探索地球本体及日地空间的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形成和演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主干学科:地理学、物理学。

专业方向:地球物理学、空间科学与技术。

对应课程:普通地质学、地球系统科学概论。

推荐院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

就业单位代表:地质局、国土规划局、水文水利厅、气象局、研究所。

补充说明:选科要求以物理为主。

4、测绘类专业

所属学科:工学

研究范围:利用各种测量仪器、传感器及其组合系统获取地球和其他实体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制作各种地形图、专题图,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主干学科:数学、物理学、计算机技术。

专业方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导航与位置服务、矿山与地下测量、海洋测绘。

对应课程:地图制图学基础、遥感原理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方法。

推荐院校:武汉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

就业单位代表:国土资源、能源、交通、城市规划等测绘相关部门,房地产公司。

补充说明:选科要求以物理为主。

5、地理科学类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所属学科:理学

研究范围: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如城市土地规划和管理。

主干学科:地理学

专业方向:经济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

对应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土地资源管理学、区域规划、经济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

就业单位代表: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建设部门、研究机构。

南京旅游地理现象分析

内蒙古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区疆域辽阔,地跨“三北”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东起东经126度29分,西北东经97度10分,东西直线距离为400多公里。内蒙古东部与黑龙江 、 吉林、辽宁三省毗邻,南部、西南部与河北、山西、陕西 、宁夏四省区接壤,西部与甘肃省相连,北部与蒙古国为邻,东北部与俄罗斯交界,国界线长达4221公里。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12.3% 。

【地质地貌】内蒙古的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从东北向西南延伸3000公里,地势由南向北、西向东缓缓倾斜。一般地区海拔 1000米- - 1500米。内蒙古高原可划分为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和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高原四部分。高原上分布着辽阔的草原,是我国著名的天然牧场,还分布着一部分沙漠。高原边缘的山峦,主要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等。这些山脉的位置和走向,构成一条牧业区与农业区的分界线。高原的外沿,分布着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和辽嫩平原。这三个地区,除鄂尔多斯高原土质较差和比较干旱以外,其他两个地区均为肥土沃野,是自治区的主要农耕地带。

【气候特点】内蒙古属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冷季长达5个月到半年之久。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南向北由零下10oC递减到零下32摄氏度,夏季温热而短暂,多数地区仅有一至两个月,部分地区无夏季。最热月份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16oC--27oC之间,最高气温为36oC--43oC。气温变化剧烈,冷暖悬殊甚大。降水量受地形和海洋远近的影响,自东向西由500毫米递减为50毫米左右。蒸发量则相反,自西向东由3000毫米递减到1000毫米左右。与之相应的气候带呈带状分布,从东向西由湿润、半湿润区逐步过渡到半干旱、干旱区。这里晴天多,阴天少,日照时数普遍都在2700小时以上,长时达3400小时。冬春季多风大,年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光热、风能资源。黄土高原

【地貌类型】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黄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尤其是黄河河口镇至潼关这一河段,黄河在穿越这一段黄土高原的过程中,众多支流汇入,把黄河“染成”了黄色。据测定,这一河段进入黄河的泥沙占全河沙量的90%。

【水土流失】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以及水利工程等措施,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加大“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加大植被的覆盖面积和覆盖率。尤其对于这个土质比较疏松的黄土高原来说,森林覆盖率一定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2%,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福建

【地理气候】

陆地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陆域的80%,海域面积13.63万平方公里。全省海岸线总长6128公里,其中大陆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大小岛屿1546个,占全国1/6,拥有厦门湾、福州湾、兴化湾、湄州湾、沙埕港、三都澳等众多天然港湾。

福建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2004年平均气温15.3-21.9度,平均降雨量930-1843毫米,是全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自然资源】

福建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18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产有无烟煤、地热等2种,金属矿产31种,非金属矿产82种,水气矿产1种.金、银、铅、锌、锰、高岭士、水泥石灰岩、花岗石材、明矾石、叶腊石、 硫等矿产储量也较大。石英砂储量、质量冠于全国。

福建是全国重点林区之一,全省森林面积1亿多亩,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首位。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内陆养殖面积和可作业海洋渔场面积分别约1000平方公里和12.5万平方公里。有鱼类750多种,占全国海洋鱼类种数的一半。尤其是水产品资源种类繁多,现有品种占世界50%以上,水产品总量居全国第三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

境内河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全省拥有29个水系,663条河流,内河长度达13569公里,河网密度之大全国少见。水力理论蕴藏量1046万千瓦,可装机容量705万千瓦,居华东之首。云南

【地形与气候】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米。 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94%多的面积是山地,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云南气候大致与地形相对应。西北部的高山深谷区为山地立体气候区,从海拔几百米上升至几千米的陡坡上真可谓是“十里不同天”,著名的滇金丝猴就出没于此。而北回归线以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南部等地则属于热带季雨林气候,即全年高温如夏,雨季主要集中在夏秋。东北部的曲靖北部和昭通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冷,雨热同季。全省其他大部分地域属于低纬高原气候,“四季如春”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影响云南的季风来自孟加拉湾,叫做孟湾季风。这是一股带着大量水汽的气流,全国大部分季风气候区的降水也来自于这股季风。(在中国的季风气候区,太平洋季风的主要作用是推动雨带北移,而降雨的水分来自于印度洋季风。)

【地质与地貌】

云南的地貌,以云南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在2000米上下。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其中有著名的云南石林、丘北普者黑、罗平多依河、宜良九乡溶洞、建水燕子洞、泸西阿庐古洞等风景旅游区。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其中以三江并流最为壮观。云南西北部海拔在3000米~4000米;云南西南部海拔在1500米~2200米;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海拔只在800米~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所在。 在全云南省起伏纵横的高原山地之中,断陷盆地星罗棋布。云南这些盆地又称“坝子”,地势较为平坦,有河流通过,土壤层较厚,多为经济发达区。云南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共有1445个,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49个,云南最大的坝子在云南陆良县,面积为771.99平方公里。云南名列前10位的坝子还有:昆明坝(763.6平方公里)、洱海坝(601平方公里)、昭鲁坝(524.76平方公里)、曲沾坝(435.82平方公里)、固东坝(432.79平方公里)、嵩明坝(414.6平方公里)、平远街坝(406.88平方公里)、盈江坝(339.99平方公里)、蒙自坝(217平方公里)。东北

【地理及气候】

东北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冬季长达半年以上,雨量集中于夏季。森林的覆盖率大,可拉长冰雪消融时间,且森林贮雪有助于发展农业及林业。

【自然资源】

东北盛产媒,有多个煤矿。著名的有辽宁鞍山钢铁厂。

石油:有著名的大庆油田河盘锦油田。

金刚石

金矿

森林资源

淡水及海水鱼类 华北

【地理及资源】

地区名。一般指中国北部2省2市1区所在的区域,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1949~1954年曾为一级行政区域。主要有丘陵、平原、山地三个地形带。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面积125.5万平方千米。1990年全区人口1.32亿。汉族为主,有蒙古、回、满等少数民族。是中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铁矿储量占全国1/4,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区内工农业均较发达,是中国最大的能源工业基地、重要的钢铁基地和棉花基地。江南

【狭义的江南和广义的江南】

广义的江南指整个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即除去湖南南部、江西南部、贵州和福建的江南道。包括狭义的江南、江西以北、湖北长江以南和湖南北部地区。但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在古代较多使用,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市的事。广义的江南在现代也使用,比如天气预报中的江南就指广义的江南;江南三大名楼(武汉市的黄鹤楼,岳阳市的岳阳楼和南昌市的滕王阁)中所说的江南为广义上的江南。现在特指的江南为狭义的江南,是指被文人美化了的地区。即除去福建省与浙南的江南东道,是以南京至苏州一带为核心地带,包括长江以南安徽省、江西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区,即江苏南部和浙北、皖南、赣北地区。长江下游以北部分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也被看作是文化意义上的江南地域的组成;而并非长江流域却被认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以至钱塘江以南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地区等。大概就这些了...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