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5岁女儿去幼儿园时,张女士还攥着手机翻“儿歌多多”的播放记录——昨晚孩子闹着要听《拔萝卜》,刚点开APP没两分钟,界面突然弹出个“拿枪打怪物”的游戏广告,画面里的“怪兽”浑身是“红血丝”,孩子抬头问“妈妈,那个叔叔为什么要打它”,张女士脸都白了:“我赶紧关掉,但孩子的眼睛已经盯着屏幕挪不开了。”

这样的糟心经历,正在变成更多家长的“共同烦恼”。10月29日,杭州日报与澎湃新闻的报道揭开了更让人揪心的现状:智慧树、贝乐虎儿歌、儿歌点点这些“家长圈里的熟面孔”儿童类APP,均不同程度出现游戏、擦边甚至短剧类问题广告——智慧树首页挂着杨迪代言的《永远的蔚蓝星球》游戏海报,旁边《向僵尸开炮》的宣传图里,僵尸睁着血红眼睛举着武器;儿歌多多的微信小程序更直接,涉枪游戏弹窗直接插在《数鸭子》播放界面中间,“打怪兽赢装备”的字样刺得人眼睛疼。

多款儿童类APP出现擦边广告

作为儿童内容领域的头部品牌,宝宝巴士当天紧急回应:将完善广告合作方审核机制,甚至要组建研发团队做“广告强制拦截功能”。但家长们的疑问没停:“之前的审核去哪了?为什么这些广告能钻进孩子的界面?”

34岁的妈妈小夏说出了很多人的担心:“我家孩子刚学会自己点屏幕,根本分不清‘广告’和‘儿歌’的区别——看到广告里的‘打僵尸’,居然拿着玩具枪学‘瞄准’,我吓得赶紧把玩具收起来。”62岁的王爷爷更困惑:“我以为儿童APP都是‘绿色的’,上周帮孙子开‘智慧树’听故事,结果点进去就弹出个‘美女跳舞’的短剧广告,我手忙脚乱关了半天,生怕孙子问‘爷爷这是什么’。”从事儿童传媒行业的林先生则点出关键:“广告商盯着儿童流量,但平台的‘审核门槛’不能降——孩子的认知里没有‘广告是推销’的概念,看到什么都觉得‘可以学’,这是底线。”

多款儿童类APP出现擦边广告

其实家长要的特别简单:打开儿童APP,是给孩子一个“不用捏汗”的小世界——听儿歌学节奏,看动画懂礼貌,而不是让各种“擦边球”趁虚而入。就像张女士说的:“我们愿意为儿童内容付费,但前提是‘内容干净’——这不是要求,是底线。”

这次的问题曝光,与其说是“负面新闻”,不如说是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儿童的网络空间,容不得半点“侥幸”。不管是平台的审核机制,还是广告商的投放选择,都得把“孩子优先”刻进脑子里。毕竟,那些坐在沙发上歪着脑袋听儿歌的小身影,值得拥有更纯粹的童年——没有突然弹出的“打怪兽”广告,没有让人红脸的“擦边短剧”,只有儿歌里的小鸭子、动画里的大耳朵图图,和家长放心的笑容。

多款儿童类APP出现擦边广告

说到底,儿童APP的核心从来不是“流量”,是“责任”。希望下次再打开这些APP时,听到的是纯粹的儿歌,看到的是干净的动画——这才是孩子该有的网络童年。